首页语言文字学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概念

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概念

cysgjjcysgjj时间2024-03-20 01:23:49分类语言文字学浏览11
导读: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朗诵是谁发明的?具体的朝代,时间?(古代的吟诵与朗诵,是两种概念,切勿混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教拼音……...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朗诵是谁发明的?具体的朝代,时间?(古代的吟诵与朗诵,是两种概念,切勿混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
  3.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教拼音的?

朗诵是谁发明的?具体的朝代,时间?(古代的吟诵与朗诵,是两种概念,切勿混谈)?

朗诵的定义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这个概念也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个概念,距今不过百年的历史,同样是跟随白话文的革命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明群体:周朝官史。

具体朝代:西周时期

具体时间:公元前853年—前841年。

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之所以这样判断,是根据现有资料推算而出,不一定要是对的,更有可能是错的,但找不到其它资料以佐证。容小可慢慢道来。

诵者,讽也!”(《说文》),需要声明的是,这个“讽”不是讽刺,而是用高低舒缓的声音去读。同样在《说文》中对讽的解释是“讽者,诵也”。

《周礼》中解释为:“以声节之曰诵”,显然,在《周礼》这本书里诵就已经提出了诵的要求是“声音高低抑扬”。《周礼》成书于汉朝。

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概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再向前翻,就是《诗经》,《诗经》里关于“诵”的诗句有三处

一、《诗经·桑柔》中有“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二,《诗经·崧高》中有“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三,《诗经•节南山》中有“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感谢小秘书邀请!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挺有意思的,我们经常在节目中能听到:下面有请某某某进行诗朗诵《XXX》。那么到底什么是朗诵?他与吟诵又有着怎样的区别?下面我就从解析开始分析一下朗诵的来源吧:

先从字面拆解开始:朗(指的是明亮、响亮)、吟(指的是带有一定节奏的唱、或是表示叹息和痛苦)、诵(同咏,指抑扬顿挫的读)。

那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朗诵指的是大声的抑扬顿挫的读,吟诵指的是带有一定音乐节奏的抑扬顿挫的唱读。

(朗诵家陈铎老师在某节目中的朗诵照片)

这样说大家应该明白了,那我们就可以开始来推断一下朗诵的来历

朗诵这个词现在用的最多地方应该就像我开头说的在一些表演场合上。至于平时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朗读

其实朗读跟朗诵在基本意义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在于现今的朗诵带有了一些表演性质,所以朗诵的时候会有一些特定的动作姿势和诵读技巧来突出朗诵的形式,给人一种声临其境的感觉。

说到这里我就可以大致推测:朗诵的形式应该是从古就有,只不过该词的出现应该在近代才形成的,之前应该有别的称呼,例如我想到了一个词“诵读”。

为什么?举个例子:我们应该或多或少都知道古时候读书人在读书时有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在诵读时喜欢摇头晃脑,越摇头晃脑说明你越深得书中之味,至于声音大不大我不知道,但是在学堂里念出的声应该不小,不然老师听不到要打手心的😁。

所以,我对这题给出的观点是:广义上来说朗诵应该自古就有,至少汉代就有(官方的学堂的出现,我上面的举例的情况,嗯……大家懂的);狭义来说朗诵应该是近代才出现的词,发展到现代成为了一种表演形式。

经查,只掌握有“朗读”的资料,现摘录如下:" 李商隐《义山文集》: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 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意者。“ “朗读”也作“朗诵”。摘自《辞海》。未查出“吟诵”辞条。谢谢邀答。

文明传播主要是以语言的方式传播。汉语又分为无声语言文字,和有声语言。把文化作品准确的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叫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加以情感与节奏,把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艺术地传诵出来叫朗诵。朗诵是在朗读的基上加以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的延伸,朗诵包含了朗读,古代通称为诵。

诵有悠久的历史,距今三千年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有关于涌等文字的记载。周代的教育机制就有诵的机能训练和培养。(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兴、道,讽,诵,言,语。在周代作于语言支能,涌有两项工能:一种读书的方法,用来掌握和传播文化知识。二是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如重要的国家朝会,祭祀活动中的议式传诵。在古代就有"通语诵,如今的普通话朗诵是古代通语诵传统的流衍和演变。语言是跟着时代走的,任何时代的有声语言都是传达当时所形成的风格,所各个时期诵多有时代的络印。今天的普通话朗诵是类似于古代的通语涌,是官方确定的通用语言。今天的古诗词朗诵和传统的通语诵,语音上,节奏上有所差异,可基本方式还是本能的汉语。应该是相映得彰,互为补益。

在电视剧中古代皇帝班发圣旨也是一种呤诵,现在很多地方色彩的山歌都含有呤诵的成分,还有好多在劳动过程中为了达到步调一致,齐力上进形成的劳动呺子等等都在呤诵的范围之中。而今正面临失传,己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朗诵有著名的齐越朗诵艺术节,创办于19***年,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艺术学院探索诵读人才培养之路,开掘诵读艺术价值的实践尝试。

中华朗诵是呤诵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呤诵的一脉相传的传承完善和壮大的过程!我们朗诵祖国的繁荣富强,生活的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条 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_a***_],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教拼音的?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教拼音的,这个问题要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并制定汉语拼音时候说起。

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用汉语拼音。

2008年9月,我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的。

我国是1955年—1957年开始用汉语拼音字母的。

我国的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是一种***汉字读音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在教学生字时,常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出这个生字的读音。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由于古代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汉字古代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

最早的词典是说文解字,字书在发展过程中按音韵文字意义的方向产生了如方言释名等书,汉字自古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记的,其读音在产生反切注音法之前都是口口相传。反切注音法在说文解字中最早出现,按照一个字的声韵用两个汉字去模拟一个字的读音,因口口相传和反切注音法并不能准确地标音,所以为后来的训诂学中的“声训”埋下了土壤,因为语言中的意义是靠声音传递的,文字是声音的书面记录,如果读音不准确,势必造成书写的错讹。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经过了很长的讨论。解放前中国就提出了好几个方案,有的用斯拉夫字母,有的用笔画,汉语拼音方案是唯一使用拉丁字母的,而拉丁字母在世界上最通用,而且学习的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后来被定为了记录汉字语音的国家标准。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始讨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2月3日,吴玉章在第一届第五次会议上作《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经过讨论后,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构成,注意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先有语言,后有文字,现代社会,仍有一些部落或民族有语言无文字。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从此可以书写和传承自己的历史。

拼读来源于对文字的学习,语言(在这里指口语)是不需要拼读的,只需模仿就可以了。为了准确的拼读,进行文字的教学,历史上人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拿汉字来说,首先就是读如法,就是找一个同音的字标注。比如飙,不常用难写。就找一个常用的同音字标注,读如,表。但是,有些字的同音字没有,或很生僻那就麻烦了。比如命,就没有同音字。

东汉以后受翻译佛经和韵书编纂的影响,出现了反切注音法,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这两个汉字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声调,快速拼合就读出被切字的读音。比如东,德红切,德字取声母d,红取韵母ōng,就拼出东(dōng)来了。但是反切上字400多个,和下字1100多个,总数超过了1500个,这是个巨大的数目,可不是汉语拼音的21声母,39个韵母。

反切一直实行到清末,后来被注音符号和国语罗马字替代。今天我们使用的汉语拼音,其实来源于明末时西方的传教士,出于布道和翻译的需要开始用拉丁字母记录汉字读音。这个首创者就是利玛窦。他根据拉丁文发明了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图片来自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谁最早提出的语言文字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ediationoklahomacity.com/post/11128.html

朗诵汉字汉语拼音
如何做好卖货语言教学,如何做好卖货语言教学工作 陕西理工汉语言文字学,陕西理工汉语言文字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