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演变过程文字描述 ,河流的演变过程文字描述怎么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河流的演变过程文字描述 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河流的演变过程文字描述 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的原因?
地表土质松软,雨水冲刷,形成河道,且内流湖处于高地势,随着雨水聚集,内流湖水溢出,顺着雨水冲刷出的河道,向下流出,最后汇入其他河道,从而内流湖水边外流湖。
板块间运动导致,地表形成褶皱或断层,内流湖水边缘因为被破坏而流出,但是需保持内流湖整机地形依然为盆地形状或者地下水***丰富或者降水较多,否则地质变化过大,将导致湖泊的消失。
人为原因:为满足人类农业生产需求,强制让内流湖外流,引水入田。同上需要有较大的降水量或者地下水源补充,才能让湖水不干涸。
班公湖东边有哪些河流注入,为何湖水一边咸一边淡?未来怎么演化?
类似班公湖的还有巴尔喀什湖,班公湖是东淡西咸,巴尔喀什湖是西淡东咸。主要原因就在于河流,班公湖的东边有最大的两条主要河流流入,河流源头是高山冰川融水。而班公湖是内流湖,意思就是湖水只进不出,而青藏高原日照强烈,蒸发大,降水少。越是湖的下游部分越是咸。
同时注意到班公湖的中段有一个隔断,两岸距离很短,最窄处只有5米左右,这在枯水期,完全可以切断班公湖东西两侧湖水的流动。而在同等蒸发条件下,东侧的河流补给就很关键了。
未来的一段时间,可能班公湖会扩大,类似于今天的青海湖,青海湖现在就是处于一个扩大的阶段。因为全球变暖,冰川融水增多,河流注入班公湖增多。当然从长期来看,班公湖是会越来越咸的。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位于中印交界处“班公湖”。
班公湖位于中中印边界处,全湖面积为604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为413平方公里,约占68.5%;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为191平方公里,约占31.5%。
班公湖(班公错)也称措木昂拉仁波藏语意为“长脖子天鹅”,位于我国阿里地区日土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
班公湖在东西方向上延伸达155千米,南北平均宽4千米左右,属于构造断陷湖。其形状犹如“长脖子天鹅”,这大概也是名字的由来吧。
东淡西咸并非泾渭分明式的明显,实则越西越淡,越东越咸。其原因有以下。
1.东段有两大河流补给,湖水流向从东到西
汇入班公湖的两条最大支流麻嘎藏布和多玛曲都位于湖体的东段。
淡水来源充分,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水的含盐量维持在0.75克/升以内,使湖体东段为淡水湖;而中段和西段淡水补给量锐减。
2.地形影响东西段湖水交汇
亚欧大陆上有两个半咸半淡的湖泊,一个是中亚的巴尔喀什湖,另一个就是班公湖,这两个湖半咸半淡的成因都是相同,主要是因为湖泊形状狭长,湖水交换不畅,而且两侧入湖水量差异大,河水是淡水,就将其盐度稀释了,所以造成入湖水量大的那一侧是淡水,入湖水量小的那一侧是咸水。这种情况在海洋里也会发生,波罗的海盐度小是因为海域封闭且注入河流多,水量大,蒸发微弱。红海盐度大是因为海域封闭且注入河流少,水量小,蒸发旺盛。
班公湖,又称班公错、长颈仙鹤湖、天雁湖,藏语名错木昂拉仁波,清朝译潘光湖,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现我方控制该湖东部约三分之二(68.5%),印控制西部约三分之一(31.5%)。班公错属构造性湖泊,东西狭长,最长143公里,南北最宽处仅5公里,总面积604平方公里。湖面平均海拔4241米,是个内流湖,流域面积28714平方公里。由三个狭长形小湖组成,其间有水道沟通。湖最深处约57米。湖水清澈,透明度3至4米。该湖东部我方一侧为淡水,因为有多条河流和冰川注入,比如多玛河、玛卡藏布河、昌隆河等,还有众多冰川。中国班公湖流域区总共有冰川959条,冰川总面积66.5万平方公里, 冰储量为391.2立方公里,昌隆河流域、由昂则、展穷和展金等支流形成的多玛河流域、以及山间湖盆泽普错流域是班公湖北岸的冰川主要分布区,南岸流域区冰川则主要分布在由巴扎雄、藏藏布河和曲垄藏布形成的玛卡藏布河、山间小湖盆斯潘古尔湖和沙尔达湖等流域。众多的河流和冰川融水注入班公湖东侧,使其成为淡水,因而鱼虾成群,水鸟蔽空。而国外一侧几乎没有河流注入,所以成为咸水,鱼虾鸟类少很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流的演变过程文字描述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流的演变过程文字描述 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ediationoklahomacity.com/post/5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