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文字的语音演变 ,拼音文字的语音演变过程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拼音文字的语音演变 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拼音文字的语音演变 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谁能告诉我中国文字的拼音是怎么发展来的?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给汉子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字注音。这两种办法用起来都不方便,到了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子母,但只是用汉字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的,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到了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拼写汉语,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拼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过去的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汉语拼音草案”,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第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仅有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民格写了一部《西儒耳目资》,用了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后来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 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浯拼音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有邮政式和威妥玛式。 1892年,近代汉浯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提出“切音新字”;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订了40个“注音字母”;1926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3年,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字”诞生。这些都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推动作用。 解放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在过去的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52年起从事自创字母工作,后因效果不好,决定***用拉丁字母。1956牛文改会发表了“汉语拼音草案”,经多次讨论、修订,于1957年11月由***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并于次年2月,由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最后签字者是周恩来总理。这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原因有两种1、中国人自己的拼音
1、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
2、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我国开始是没有文字拼音的,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1.***战争以后,以***、沈学等为首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汉字的复杂是教育不能普及大众的首要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2. 读音统一会与1913年2月份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定字母”。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
3.1918年北洋***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着手研究字母文字拼音方案。并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5.1955年***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1958年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首先在小学推行之后,同时又用于注音扫盲和推广[_a***_]。从80年代起,汉语拼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法定的国内标准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标准。
想知道中国文字的拼音是怎么发展来的?
让我们来了解一位老先生--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毕业之后的周有光,去了银行上班,一路做到了高管,但周有光也没有忘记语言学,一直当成爱好,银行派他去欧洲出差,他行李都没放稳,就去找语言学的资料看,研究老外的字母、语法,看看跟汉语差别在哪,还写了不少论文。
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大家准备学知识搞建设,然后发现麻烦大了,全国80%的人都是文盲,3.2亿人大字不识一个,还怎么个建法?于是中国开始“扫盲运动”,派了很多老师去教老百姓识字,教着教着出问题了,繁体字太复杂,写字跟画画一样,学生记半天都画不出来,还有长得很像的字,读法未必一样,很容易搞混淆,再加上各地说各地的方言,同一个字能发出N种音。
国际标准化组织
这是一位真正大神级的牛人。
50岁前,他是银行家和经济学教授。
近50岁,周有光"半路出家 ",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享誉世界的"汉语拼音之父 "。
1984年周有光78岁,出版总编了国际中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被他的连襟沈从文戏称为“周百科”。
为什么在文字演化过程中,象形文字被抛弃了,转成了拼音文字?
文字最初起源时都是象形文字。中国的文化传承是持续的,所以文字基本保留原有特征。而西方文化不是持续发展的,它是多种文化不断遭受其它文化的冲击而多次中断、融合后的产物。英文字母在最早期的发明之初也是象形文字,但当一种本地文化被外来文明破坏后,其文字的内在涵义难以保存下来。外来文明吸收本地优秀文化时,只会注意到文字最实用的记录功能,而对复杂的内涵和演变则通通忽略,从而使某种本地文字成为记录其它语言发音的没有“灵魂”的“空壳”文字。而当这种没有“灵魂”的“空壳”文字演变成为只表示发音不表示本意的注音文字时,拼音文字就产生了。如英文字母“A”最初表示“牛”,但当“A”被外来文化用来记录外来语言时,“牛”的本意便消失了,而仅仅表示“A”这个发音。这样,原本的象形文字就逐渐演变成了只表音而不表意的字母,从而逐渐产生了英语这样的拼音文字。
一般来说,凡是在其它文字基础上创造的“二手”文字,就很可能会倾向于拼音化。比如日本在八世纪时用汉字的读音来记录日语。日语的“山”根据发音用汉字“也麻”两个汉字来书写。但是用汉字来记录日语发音十分繁杂,后来就简化为只写汉字的偏旁,如“阿”写作“ア”,“宇”写作“ウ”,这样慢慢地演化成了“片***名”;而日本女人则盛行用草书书写日语,如“安”写作“あ”,“宇”写作“う”等,这种方法后来演化成“平***名”。西方字母的产生也大体是这样一个类似的过程。
英语字母最早的起源过程大体也与日本借用汉字发明日本文字一样,是用其它文字的发音来记录本族语言。字母最初的发明人——腓尼基人当初的居住地靠近文明发祥地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他们利用古埃及文字,并简化楔形文字,进而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系统可以说是西方各拼音文字的祖先。虽然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后来都“死”了,但它们的文字却演化出了腓尼基字母;虽然腓尼基文明也已经长眠于地下3000年,但腓尼基字母这种“二手”文字却又持续不断地演化出了“三手”“四手”“五手”文字:腓尼基字母演化出了古希腊字母和阿拉米亚字母。阿拉米亚字母后来发展为印度、***、亚美尼亚和***尔字母;古希腊字母发展出了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和阿拉米亚字母等。拉丁字母则演变为当今西方国家的各种拼音文字。
首先就是华夏族群都是“战斗民族”。而且大多数战斗都赢了,区域不断扩展。随着区域扩展,各地联系不断增强。各地区水土不同,口音就不同,为了方便联系就必须要有独立于口音的文字。这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字存在的潜在需要。
其次就是随着华夏区域扩展带来了自然灾害威胁和外来威胁以及内部竞争产生的大一统理论和心理。
与中国不同的欧洲就是另外一种典型,他们的文字随着口音不同而不同。文字影响区域小,也不会有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基础。所以他们一直都是一撮小国家。即使一时有个大国,也很难挺过百年。
上古时汉语是多音节语言吗?为什么汉字至今保留象形文字形态,没有发展成拼音文字?
上古汉语语音复杂,但是基本没有多音节字,也不算多音节语言,多音节通常指的是一个单词(字)包含多个辅音元音的组合,而元音之间的组合与单独的辅音都不算多音节,比如bikes(e实际没发音不算)是单音节,拼音shuang也是单音节,像beautiful这样的才能算多音节词,上古汉语虽然有复辅音,也有辅音在词中词尾,也有元音之间的组合,但是上古汉语单字还没有符合多音节定义的,比如“豹”的上古汉语发音近似prewgs这般复杂,但是按照定义仍是单音节词。汉字自古以来就有六书造字的说法,并不是单单只有象形一种,而且汉字自隶书以来就不象形了,应该叫表意文字而不是象形文字。之所以没有发展为拼音文字,我想是因为在汉字的基础上我们创造了相当辉煌的文明,以至于许多周边文化都使用汉字或类似汉字体系的文字(比如西夏文)。汉语至少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明确有音调区分了,而在古代中国周边出现过的表音文字基本没有表示音调的方法,比如元代曾经用八思巴文拼写汉字,但是因为无法表示音调而无法准确表意,这个是当时拼音文字无法解决的问题。况且汉语语音在历史进程中始终处于不断简化的状态,这导致同音字非常的多,以致韵书都是按照相同语音的汇集一起来编纂的,这个也导致拼音文字无法准确表意。而汉字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足以方便使用,因此自然也不会被表音文字取代。汉字所承载的还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因此也不能被表音文字取代。
轩字的演变全过程?
轩这个字的字形演变全过程如下图:
轩,现代汉字,拼音是xuān,指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或者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现代一般指茶楼、古玩店、或饭馆等仿古建筑。《说文》记载有:轩,曲輈藩车。
轩,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轩驾(帝王的车驾);轩冕(卿大夫的车和礼服是分等级的,借以指官爵禄位);轩轾(车前高后低称“轩”,车前低后高称“轾”,用来喻高低优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拼音文字的语音演变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拼音文字的语音演变 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ediationoklahomacity.com/post/5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