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象形文字演变,右象形文字演变过程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右象形文字演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右象形文字演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古代文字是竖写的,为什么到现代变成横写了?
古代“东竖西横”的写字格式,应该与象形方块字和字母文字各自的特性有关,不作详述,说一说近代中国大陆(注意,到今天为止,港澳台新马等东南亚汉语报刊书籍,仍然是竖排横排并存,而日本出版物大部分还是竖排)由竖而横的经过。
1900年以后,横排出版物的出现,与中国打开国门、引入西方思想文化有直接的关系。最早一批提倡横写横排的人,主要理由就是“外国大量科学公式、字母名称等无法竖排”。所以国内最早出现的横排出版物,也是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杂志,创刊词解释说:“本杂志印法,旁行上左,并用西文句读点之,以便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程序,非故生好奇,读者谅之”。
虽然西化党在1900-1949年间,势力越来越大,但是直到1960年之前,汉语圈内,大部分出版物还是以竖排为主流的。建国后,经由叶籁士、郭沫若等人的大力提倡(理由很多,比如“横写是科学的,人眼睛的视线横看要比竖看看得宽”),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首先正式改为横排出版。
该日《光明日报》第二版头条刊有《为本报改成横排告读者》,文章指出:“我们认为现在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报纸横排后,将更便于读者阅读。”同时刊发的还有胡愈之撰写的《中国文字横排横写是和人民的生活习惯相符合的》。
此后,《人民日报》也于1956年1月1日改为横排,带动全国性报纸刊物纷纷转版横排。当时从事这项工作各环节的员工都付出了很大努力,毕竟成年人要改变自幼习惯的方式谈何容易。这项改变也一直都有争议,不过到了如今的电脑时代,争议声基本上很少了,原因大家都懂的。
古代的竖写,是和当时的竹简的出现有关,竹简是一片片竹片编制而成,所以,刻写字的时候,一般都是在一片竹简上从上往下一字一字刻写的。后来,虽然出现纸张,但由于文化的传承,书信,文章的书写仍然沿袭竖写的习惯,一直到清末民初。
民国初年,由于留洋的学子纷纷归国,带来了文章横写的书本。横写的书本便于书写,易于阅读,再加上标点符号的流行,彻底改变了国人的书写习惯。
当然,在现在的香港,台湾,海外华人地区,还流行繁体字,竖写的习惯,当这也不是现今华文社会的的主流!
商周以后,竹木简逐渐成为文字的主要载体,书写与阅读时两手左右展开和收拢比上下展收更为方便,自然而然形成了简卷横向铺开,简条呈现竖直方向的格局。这样也决定了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书写方式。如此,也就再次稳固了文字书写由右向左,自上而下的竖写方式。
到了清代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同时,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行”排列方式。公元1909年,刘世恩写了一本《音韵记号》的书,提倡拼音文字改革,开启了汉字横写的新篇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右象形文字演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右象形文字演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ediationoklahomacity.com/post/4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