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演变知识 ,文字的演变知识点总结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字的演变知识 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文字的演变知识 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简述汉字的发展历程及六种造字方法?
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借。严格说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转注、***借属于用字的方法。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有这样的解释: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风,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象形
取物之外形的造字方法。也就是指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形态来表达字义。
汉字主要经历了哪5个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楷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发展是什么?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现存出土最早可以认识的汉字是甲骨文。从商朝开始,是以图形形象展现,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祖先。
到了商周时代,把铭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称金文。金文明显比甲骨文更规范一些。
到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的笔画就比较整齐匀称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篆体。
从六国文字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书同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宰相李斯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广。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小篆文字虽然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便创新流行起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到了汉朝后期,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创造了楷书。使汉字的结构大体固定了下来。字形结构没有什么变化,但书写更为简便。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
为了方便书写,又出现了草书和行书。
行书字体,书写灵活贯通。是至今最受大家喜欢的一种汉字字体。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成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zhi→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
战国文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_a***_]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字的演变知识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字的演变知识 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ediationoklahomacity.com/post/50748.html